中国足球协会裁判评议工作组于本周一公布的最新一期争议判罚复核结果中,再次出现引发行业震动的内容:在中超第21轮长春亚泰与浙江队的比赛中,长春亚泰的一粒进球被认定为进攻犯规在先、应判无效,然而当场主裁判及视频助理裁判(VAR)均未做出正确判罚,这一结论迅速引发球迷、媒体及俱乐部多方面的强烈反响,也再次将国内职业联赛判罚准确性与VAR使用效率推至舆论中心。
这粒争议进球发生在比赛第63分钟,长春亚泰前场发动快速反击,外援前锋杰里奇在接到队友直塞后突入禁区推射破门,将场上比分改写为2–1,浙江队球员第一时间举手示意对方进攻中有推人动作,主裁判并未鸣哨,VAR也未介入复核,最终长春亚泰凭借该球取胜,全取三分。
比赛结束后浙江俱乐部立即提出申诉,要求足协对此次判罚进行专业评议,本周,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召开评议会,组织多名资深裁判专家共同回看多个角度视频,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长春亚泰传球瞬间,其进攻队员贝里奇在无球状态下用手臂推开了浙江队防守球员,该动作属于进攻犯规,应当吹停比赛,进球无效。
评议报告指出:“进攻方队员在发起有效进攻前已通过犯规手段获利,破坏了对方的防守阵型,该次犯规动作发生在进球过程之中,且直接影响了防守队员的位置与决策,依据《足球竞赛规则》第十二章相关条款,应判罚进攻方犯规,进球无效。”
尽管评议组给出了专业判断,该结果却并不改变当场比分,根据国际足球理事会对VAR使用的规定以及中国足协的相关纪律条款,裁判委员会的评议结论仅用于内部考核与裁判培训参考,并不具备更改比赛结果的功能,这也意味着浙江队无法借此追回积分,只能在遗憾中接受结局。
这一事件并非本赛季首次出现重大判误,早在联赛第12轮、第15轮等多个场次,裁判团队就因漏判点球、错误出示红牌、越位误判等问题多次被足协点名,尤其本次涉及VAR未及时介入的情况,更暴露出联赛在技术应用与人力协作方面仍存在系统性问题。
VAR自引入中国职业联赛以来,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判罚的准确性,但其使用节奏与介入原则仍屡受诟病,不少教练与球员公开表示,VAR复核时间过长、沟通不透明、主裁判过于依赖视频回看等现象,反而打乱了比赛节奏,甚至带来新的争议。
而从国际视角比较,英超、德甲等主流联赛虽也偶有VAR失误,但其操作流程标准化、裁判团队专业水平及技术支援体系的完整性仍显著高于中超,比如在英超,所有VAR对话内容均公开透明,裁判公司定期对外释疑;而在国内,类似机制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信息传递往往滞后且不完整。
浙江队主教练乔迪在赛后发布会上难掩失望:“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同样的问题,球员们在场上拼尽全力,却因为一个本可以被纠正的判罚而失去分数,VAR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连最明显的犯规都无法及时识别,那么高科技的投入还有什么价值?”不少球迷也通过网络平台发声,呼吁推动中国足球裁判系统的深层改革,包括加强裁判员培训、完善评议公开机制、引入更先进的技术辅助手段等。
长春亚泰方面则认为判罚争议不应掩盖球队整场的努力,俱乐部一位匿名管理人员表示:“比赛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从误判中得利或吃亏,球员只应专注于比赛本身,我们尊重足协的评议流程,但也希望外界能更全面看待比赛中的多个判罚节点。”
从体育伦理与竞技公平的角度看,此次事件再度提醒中国职业足球:仅依靠技术手段无法根本性解决判罚问题,真正的进步还需来自于裁判专业素养的提升、执法透明度的增加以及整个足球文化中对“错误”的积极面对与系统性修正。
中国足协近年来已推动多项裁判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建立职业裁判制度、加强中外裁判交流、引入体能及业务年度考核等,2025赛季还正式启用了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SAOT),旨在减少越位判罚上的误差,在犯规性质判断、红黄牌尺度、比赛流畅度与规则执行一致性等方面,仍与亚洲一流联赛存在差距。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争议判罚都在消耗联赛的公信力与球迷的情感,尤其是在中超联赛正处于复苏阶段、各方努力提升比赛质量和品牌价值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与技术误判,建立一套高效、公正、透明的裁判工作系统,已成为中国足球治理现代化无法回避的课题。
只有通过持续优化VAR使用规范、加强裁判团队情境训练、推动俱乐部与裁判组之间的良性沟通,并逐步将重大判罚评议结果向社会适度公开,才能重新赢得球迷与参赛者的信任,正如一位资深足球评论员所说:“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重复错误,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完美无缺的裁判,而是一个敢于认错、善于纠错、持续进步的系统。”
正如这次长春亚泰的进球所掀起的风波,它不仅仅是一次比赛的争议,更成为中国足球裁判体系建设道路上又一记值得深思的警钟,只有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规则与判罚之间坚守公平,足球比赛才能真正回归纯粹与精彩。
本文依据中国足协官方公告、比赛录像及公开新闻稿撰写,力求客观呈现事件全过程,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